上甘岭战役,说起这仗,估计不少人都听过,被誉为“国魂之战”。抗美援朝里头,这一仗惨烈得很,也是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厮杀。正是这一场硬仗,让大家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钢铁意志,还有中国战士那种拼到底的劲头。
在那仅仅3.7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咱们牺牲了超过一万名战士,敌人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地形都被改了样儿,山尖儿都矮了不少。那山上的土壤和石头也不再坚硬,挖的栈道和壕沟经常被炸断填平,尽管如此,中国志愿军还是艰难地赢得了这场胜利。
这场付出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胜果,着实让咱们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大烟病”这些抬不起头的称呼,把昔日软弱无能的形象一扫而光,西方国家看了都直冒冷汗,终于体会到咱中国军人的硬骨气和顽强。
这次战役可是英雄辈出,其中有四位还在1955年被授予军衔,大家伙儿都叫他们“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
这四个人当中有崔建功、李长林、张显扬和尤太忠,他们个个厉害得很,打仗的时候可都是拼了命的主。崔建功在部队里干得很出彩,李长林也是名将,作战经验丰富。张显扬和尤太忠在那场硬仗里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1955年,崔建功获授中将军衔,李长林、张显扬、尤太忠三人全都被授予少将,风风光光。
崔建功——少将军衔
崔建功生于1915年,老家在河北省魏县。那会儿普通百姓的日子过得真是一言难尽,啥都缺,饭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想要挣钱糊口,当兵算是一条能指望的路子。
崔建功起初可不是红军的人,他投身军营时选的是国军。新兵蛋子们那时候啥都图个实在,能有顿饱饭吃,上前线还能分到一支枪,这比啥都强。说到这些条件,国军确实比红军强点。
可在一块抗击日本鬼子的时候,红军那种为国家、为百姓拼命的劲头慢慢打动了崔建功。他慢慢看明白了国军和红军的区别,心思也就一点点向着红军那边靠过去了。
解放战争那会儿,崔建功领着部队去剿红军,结果被红军逮住了,还一度担心小命不保。可一听说红军有“投降者不杀,优待俘虏”这一套规矩,崔建功也就当机立断,顺势投降,转身加入了红军东北军,这下再也不用违心地跟自家人打来打去。
在红军这边,凡是愿意投身队伍、有本事、心里想着抗日的人,不管原本是不是国军出身,都一视同仁当成自家兄弟看待。
其实,红军队伍里原来属于国军的大有人在,崔建功这种在国军里本事了得的人才,自然特别受红军欢迎。
崔建功加入红军后,打过不少仗,像安阳这样的战役他都参加了,每次都打了胜仗。
新中国建立以后,朝鲜那边发来了求助信息,崔建功又一次穿上军装,以第15军45师师长的身份,带队奔赴朝鲜前线,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中。
上甘岭那场硬仗里,崔建功的举动让不少人竖起大拇指,他那句“打剩下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就是在那时说出来的,从这话里就能看出他下的决心有多狠。
1951年,上甘岭的战火燃起来了,第一天“联合国军”就对志愿军展开猛烈攻势。
那会儿,45师正好守在我军防线里,敌人突然发起进攻,把45师打得挺惨。这几天,部队一边打仗一边往后撤,伤亡人数也直线上升。
45师没办法,只能丢掉上甘岭前面的阵地,撤进了坑道防线,这儿就是最后一道关口,再也没有可退的余地了。
10月19日,崔建功扛着从未有过的重担,领着45师剩余的官兵们发动了反击。他一声令下,连警卫员、后勤人员都举起了枪,冲到了最前头。
硬是撑了43天苦战,45师人虽不多了,任务却没丢下,阵地守得死死的。
45师打到只剩下些人,伤得伤,亡的亡,上甘岭阵地这会儿就交到12军31师手里接着防守。崔建功带着还活着的弟兄们从前线撤下来做短暂调整。
抗美援朝打赢了以后,崔建功回国后一直在部队里当着举足轻重的领导角色。1955年授衔那会儿,他领到了少将军衔,大家现在都叫这种为开国少将。
李长林——大校军衔
李长林出生于1917年,四川渠县的一个穷苦农家。从3岁起,他就没了爹娘,只能靠乡亲们接济,东家吃一顿、西家挨一餐,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是他小时候的常态。
1933年,16岁的李长林参了红军。他打起仗来脑子活络,又不怕死,往前冲得利索,很快就从小兵一步步干到了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职位也跟着提上去了。
他打过不少硬仗,比如奇袭阳明堡、百团大战、还有蟠龙和林南战役,这些战斗他基本都没落下。
抗战那会儿,凡是战火最猛的时候,总少不了李长林带队冲锋在前。1945年上党战役,他趁着黑夜带着部队绕到敌后,在沁县老爷岭死守阵地,拦下国民党援军,还从他们手里夺了两个要地,缴获了二十多挺轻重机枪跟不少弹药,把自家装备也给补上了。国民党发动了好几次反扑,都被他顶住了,这一仗他也算是立下了大功。
1947年羊山集战役打得正厉害,李长林接下了最难啃的攻坚活儿。仨团长先后阵亡,关键时候他顶了上来,带着部队死拼了两天两夜,把羊山集给拿下了。敌人的反扑全都被打了回去,他自己也受了重伤,差点就没挺过来。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李长林凭着打下的赫赫战功,荣获了“全国战斗英雄”这个响当当的荣誉称号。
1951年抗美援朝那会儿,上甘岭战役打响,李长林带着31师去当主攻部队。
一开始,他带着31师火速去帮45师一把,45师那时候被打得只能缩进坑道,连后勤的都得顶上火线,眼看就危险了。搁这时候,局面稳住了,45师算是缓过来了,还能接着发起下一轮反击。
接着,李长林直接到了前面,一步步和45师紧密协作,方法用得活,各种战术轮着上,硬是把上甘岭丢掉的阵地又给打了回来。之后他和45师崔建功师长完成接防,继续带着队伍死死守住这片阵地,扛了足足45天,敌人一拨接一拨地冲,他的部队都挡下来了,直到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
李长林因为为朝鲜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付出了大贡献,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了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抗美援朝战事结束,1955年李长林回到国内,授衔的时候被授予了上校军衔。后来,他还去了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进修,先后担任过新疆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等不少要职。
张显扬——大校军衔
张显扬生于1915年,四川通江县人,说起他这人,性子比较直爽,有啥都挂在脸上,喜怒全都写明白,跟身边的战友们关系一直挺和气,口碑那也是杠杠的,大家都挺中意他。
张显扬刚满18岁的时候,赶上1933年,便投身中国工农红军,那个时候也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张显扬最初是一名普通士兵,先后投身土地革命,凭借立下的功劳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从排长升到连长,后面在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剿等战斗都冲在最前面。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这类大场面里头,也能看到他忙活的身影。
张显扬参军加入红军后,成了朱德将军手底下的班长。1937年抗战打响,他当时是排长,跟着陈锡联,在那场夜袭阳明堡的战斗中,可是立下了大功,功劳大得脱不开他。
说起我军步兵打下飞机,还得数张显扬带队在阳明堡夜袭那回儿开了先河。这场硬仗下来,咱们一下子把敌人24架飞机全给端了,从那以后,敌机也不再是我军头上的大麻烦了。
抗美援朝战争刚打响时,张显扬已经是师长了,他当时正驻扎在云南的昭通。他带领的部队此时被划入了15军的编制。
可别说了,别的师长一听到要参战,个个热血沸腾、抖擞精神,这会儿的张显扬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平时遇上这种大事都能乐呵半天的他,如今反倒沉默了下来,大家忍不住都留意到了。
中央有了新指示,张显扬带的队伍要脱离第15军的序列,留在云南昭通扎根守着。讲白了,这次的仗,张显扬是没机会打上了。
看着旁边战友那探问的目光,张显扬也只能自嘲地说:“你们都进朝鲜战场拼命去吧,我就留这儿当个炊事班长,给你们管后勤……”
张显扬的那句玩笑话让大家都乐不可支,这时秦基伟忽然开口:“虽然咱们师不进朝鲜,可你得留下,组织决定,张显扬同志调任29师师长,马上随部队打进朝鲜!”
秦基伟话刚说完,张显扬那气色立马不一样了,整个人跟打了鸡血似的,瞬间神采飞扬,脸上满是激动,嘴里还乐呵呵地喊着:“这下终于不用去当炊事班长啦!”
当时屋子里的人听了,一个个忍不住又乐成一团。
张显扬带着29师踏上朝鲜战场,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厉害,势头一直猛,哪场没赢过?说实话,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还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风格野得很。
张显扬刚带着29师进到朝鲜,立马把部队分成两拨,一队守在阵地稳得住,另一队则机动支援兄弟兵团,出招飘忽不定,敌人根本猜不到下一步怎么玩。
接着在上甘岭那场硬仗里,张显扬依然扛起大旗,带着29师神出鬼没地给敌军添堵,灵活调动兵力,搞得对手晕头转向,多次让敌人吃了大亏。
军长秦基伟当时也夸过,“张显扬带的第29师,打仗那是一个能干,队伍纪律特别铁,执行特别服帖,打胜仗都成了家常便饭,从来没让上头操过心!”
上甘岭战场上,张显扬这些本事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兄弟部队一块儿狠下一条心,大家一搭一档一起打赢了这场仗。
抗美援朝战争画上句号后,张显扬回到国内,陆陆续续在部队里干过不少关键岗位,倒是没像有的人那样,在1955年时被评上军衔,直到1961年,他才拿到少将军衔。
尤太忠——少将军衔
尤太忠,1918年生于河南信阳光山砖桥镇,13岁那年,他便投身中国工农红军。从土地革命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一路摸爬滚打,算得上真正的战火里走出来的老革命。
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太忠就在红军队伍里闯荡,耳濡目染的全是当时国家最紧要的理念,身边围绕的也是一群有追求、有想法的伙伴。其实,从这点就能明白,后来他的作为跟少年时这段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尤太忠从小就随着红军东奔西走,干过排长、政委、共青团书记、指导员、营长、旅长这些差事。虽然年纪还轻,打起仗来却格外带劲,身上透着一股少年人的朝气,活脱脱像只灵活又勇敢的小老虎。
尤太忠也参加了长征,那段路上他曾得了场大病,多亏政委詹才芳一直照应着,这才熬过最难熬的日子,总算带着一口气走出了草地。
解放战争那会儿,尤太忠在王近山将军手下干事,经历了神头岭伏击、汝河血战这些硬仗。几番拼杀下来,他指挥部队的本事愈发老道,真刀真枪磨出来的作战水平,也让王近山将军忍不住对他另眼相看。
王近山将军对他抱有很大期望,打仗时常给他机会锻炼本事,尤太忠也正是凭这些机会,打下了不少漂亮的胜仗,军功累累。
1950年12月,尤太忠到了南京军事学院深造,趁机弥补自己理论上的短板,也是在为今后的路铺路。毕竟跟不少人相比,尤太忠因为年轻时就上了战场,很多东西没机会学到。
1951年,抗美援朝打起来后,尤太忠提前回到34师,随时等着奔赴朝鲜战场。在整个抗美援朝阶段,尤太忠一共参与了五次战役,还有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啥的,立下不少大功,对胜利可算是出了大力的。
上甘岭战斗期间,尤太忠带着34师106团赶去537.7高地支援31师93团,跟着93团一块,把537.7高地死死守住,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时31师93团在537.7高地面临敌军的猛烈攻击,炮火简直是密密麻麻,十多天没水没粮,最终不得不退到坑道里。不过,整个93团只剩下了24个人,结果这24名战士中,后来又有17人因饥饿牺牲了。
尤太忠带领的34师106团,就是在这种节骨眼上被上头派去增援的,等他们一接手防线,敌人的炮弹就呼啦啦地砸了下来,整个537.7高地到处是爆炸声,还夹带着一波接一波的敌军冲上来。
106团在高地上拼了整整五天五夜,部队阵亡得只剩下零星几个人,加上后勤队凑一起也凑不齐一个排。就是靠着这股拼劲,把537.7高地硬生生地守了下来。一直拖到1952年11月25日,这块阵地才顺利交到29师手里,106团也就此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上甘岭打得是有声有色,胜利的号角也吹响了。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尤太忠凭着突出的战绩,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他又去高等军事学院继续深造。1988年,他被提升为上将。
如今,上甘岭战役已经走过了七十载,先烈虽已离世,他们的英魂一直都在。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这些人,理应让我们一直把他们记挂在心里,他们的名字早已深深刻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拼死坚守、舍己为国,咱们才能拥有当下这份安宁和幸福。
有时候咱们总觉得生活这也不顺,那也不如意,可其实,正因为咱们身在一个安稳和平的国家,才有资格去“吐槽”这些。要是时间倒回一百年前,那会儿咱们国家四分五裂、家园满是创伤、老百姓过得提心吊胆,哪还有心思去琢磨生死之外的烦恼哟?
现在局势乱糟糟,地球上还有不少地方战火不断,人家老百姓就盼着命能保得住,别的啥都不敢多想。
眼下咱们得怀着一颗感激的心,把这难得的太平日子珍惜住,生在中国,真是这辈子最骄傲的事,能续命在咱种花家,是真幸福。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3卷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渠县文史资料》第6辑
《开国将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一2011 )》人物卷
久联优配-手机炒股配资软件-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郑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