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缠绵难愈者,虽病位在肺,然其根本常责之痰湿、水饮内停,或脾肾阳虚失于温化。痰饮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运,又致水饮痰湿内生,二者互为因果,终致肺气壅遏,宣降失司,咳嗽迁延难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为治疗久咳属痰饮水停之大法。兹结合临证验案三则进行探讨。
案一
陈某,女,55岁,2025年6月10日初诊。咳嗽四月余,咳剧反胃,吐白痰,纳可便溏。右脉细滑,左脉弦滑,舌淡、苔白厚腻。多方治疗,中西药服用短暂有效,旋即复发。考虑患者脾虚失运,湿浊内生,聚而成痰,上贮于肺,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虽经中西药治,未祛其生痰之源,故效不佳。
辨证:痰湿壅肺,气机阻滞。
治则:健脾化痰,宣肃并调。
方用二陈汤合小青龙汤化裁:陈皮9g,姜半夏12g,茯苓15g,甘草6g,炙枇杷叶9g,白前15g,前胡9g,广地龙9g,射干9g,细辛3g,麻黄6g,苦杏仁9g,制五味子9g,胡秃子叶9g,紫苏子9g,炒僵蚕9g。10剂,日1剂,水煎服。
一诊服完,咳嗽痊愈,患者自述疗效佳。嘱其近期禁食生冷寒凉食物以巩固疗效。
按 方中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即二陈汤。姜半夏、陈皮辛温,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共奏“温药和之”之功。麻黄宣肺开郁,杏仁、前胡、白前降气化痰止咳,枇杷叶清肺和胃降逆,本组药升降相因,恢复肺宣肃之职。细辛辛温散寒化饮、开肺窍,五味子酸温敛肺气,一散一收,调和肺气开阖之机,防宣散太过。苏子降气消痰,地龙、僵蚕解痉通络平喘,射干利咽散结,胡秃子叶化痰止咳,共助平喘止咳,兼畅气道。
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论,以二陈汤温运中焦治本,合宣肺降气之品治标,麻黄、姜半夏、细辛、五味子配伍,暗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之意。方证契合,故患者4个月的咳嗽10剂而愈。
案二
张某,女,56岁,2025年6月18日初诊。主诉:咳嗽一年余。咽干咽痒,咳嗽有痰,反胃,晚上咳嗽剧烈影响睡眠,便秘,大便一周一次,五心烦热。舌淡胖、苔白腻润,舌底脉络迂曲。右脉细滑,左脉弦滑。常年反复服用西药控制咳嗽,疗效不佳。
患者自述职业需要经常接触水。考虑其因痰湿久羁,阻滞三焦气机。郁滞则便秘、反胃;郁而化热则咽干痒、五心烦热;久病入络则舌下脉络迂曲。
辨证:痰湿郁久,郁热瘀阻。
治则:温化痰湿,佐以行气通腑、化瘀安神。
方用二陈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陈皮9g,姜半夏12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9g,厚朴15g,紫苏子9g,桔梗9g,射干9g,炙枇杷叶9g,瓜蒌皮15g,苦杏仁9g,前胡9g,胡秃子叶9g,丹参15g。10剂,日1剂,水煎服。
7月1日二诊:自述服上药咳嗽明显好转,痰少,睡眠好转,大便较通畅。
效不更方,原方去茯苓,加茯神15g加强安神作用,苏子加到12g加强降气消痰作用。10剂。
隔10日患者带其他患者来就诊,言二诊药服完后咳嗽痊愈,诸症好转。
按 陈皮、姜半夏、茯苓、白术、甘草为二陈汤,加白术增强健脾燥湿化痰之力。紫苏子、姜半夏、厚朴、前胡、陈皮、甘草为苏子降气汤“降气祛痰”的核心部分,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厚朴行气除满、燥湿消痰,前胡降气化痰。桔梗宣肺利咽祛痰,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炙枇杷叶清肺降逆,针对咽干痒、痰热上扰。瓜蒌皮清肺化痰,宽胸润肠通便;杏仁降气润肠,解决痰热郁肺兼腑气不通之便秘,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及“六腑以通为用”之理。胡秃子叶增强止咳平喘之力。丹参功擅活血祛瘀、清心除烦,一药兼顾络瘀、五心烦热及久病入络之机。
案三
吴某,男,52岁,2025年5月23日初诊。患者有慢阻肺、肺气肿病史,因肺大泡破裂后在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一周因腹泻在诊所输液一周,腹泻虽愈但咳喘加剧,动则喘甚,呼吸费力,声低,说话费力。舌淡白、齿痕明显、苔白后腻,右脉细滑,左脉细涩。考虑患者肺气不足,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输液过多加重体内水饮,上凌心肺,故咳喘加重。属本虚标实重证。
辨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
治则:温阳化气,利水平喘,健脾补肾。
方用五苓散合二陈汤加减:桂枝9g,茯苓20g,猪苓9g,白术15g,泽泻15g,白果9g,炙麻黄6g,法半夏12g,制山茱萸15g,胡秃子叶9g,白前15g,款冬花9g,苦杏仁9g,姜厚朴15g,陈皮9g,甘草6g。10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暂时不宜活动量过大,禁食生冷。
6月2日二诊:服上药咳喘好转,舌淡、苔薄白,齿痕减轻,不能耐受疲劳,纳差。
处方:仙鹤草30g,茯苓20g,山药12g,白术15g,制五味子12g,白果9g,炙麻黄6g,葶苈子6g,制山茱萸15g,胡秃子叶9g,白前15g,款冬花9g,苦杏仁9g,姜厚朴15g,甘草6g,炙鸡内金20g。10剂,日1剂,水煎服。
6月12日三诊:患者咳喘基本消失,饮食增加,每天能步行1000米左右。
效不更方,原方去鸡内金,加党参15g,再进10剂。
6月22日四诊:患者自述基本咳喘消失,精力较前旺盛,语声较前有力。
以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巩固善后。
按 本患者病机复杂,急则治其标,首诊以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通阳化气利水;炙麻黄、苦杏仁、白前、款冬花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法半夏、姜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除满;白果、胡秃子叶敛肺定喘;制山茱萸敛气固脱,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水饮渐去,虚象显露,宜标本兼治,故去猪苓、泽泻、桂枝,减利水之力,防过利伤阴耗气;加仙鹤草补虚强壮;加山药健脾益气;加炙鸡内金助脾胃运化;加葶苈子泻肺平喘强心;加五味子敛肺滋肾、益气生津。
三诊、四诊时患者咳喘平,体力渐增。以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健脾化痰,培土生金以固本。
《金匮要略》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故初诊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治其标,兼麻黄、杏仁等宣肺平喘,山茱萸固肾防脱;待水饮渐去,即转健脾胃、补气阴以治本,辅以葶苈子泻肺强心;后期培土生金(健脾益肺),切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景岳全书》谓:“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结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共同为久咳从痰湿、水饮、阳虚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与临床治疗大法。(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久联优配-手机炒股配资软件-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郑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